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(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)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。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。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。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。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。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。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,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。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第一部分:总纲与核心修行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翻译:观自在菩萨(即观世音菩萨),在他修行甚深的"般若波罗蜜多"法门时,清晰地观照到(一切存在的基础)"五蕴"都是空无自性的,从而解脱超越了一切的苦难与灾厄。
重点解析:
  • 观自在:指观世音菩萨,其名号寓意"观察世间音声而自在解脱"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:"般若"指超越的、如实的智慧;"波罗蜜多"意为"到彼岸"
  • 照见:不是普通的看见,是智慧之光彻底、圆满地洞察。
  • 五蕴:构成生命与一切现象的五个要素——色(物质形态)、受(感受)、想(思维概念)、行(意志行动)、识(了别识知)。佛教认为“我”只是这五蕴的暂时和合,并无独立不变的实体。
  • :这是核心!“空”不是不存在,而是指一切现象都没有独立、永恒、不变的自性(本体),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因缘离散而灭。认识到这一点,就能从对“我”和“法”的执着中解脱出来。

第二部分:展开论述"空"相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翻译:舍利弗尊者啊,物质形态(色)与空性并没有差异,空性与物质形态也没有差异。物质形态本身就是空性,空性本身就是物质形态。感受、思维、意志、意识这四蕴,也同样是这个道理(即都是空性的)。
重点解析:
  • 舍利子:此处指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,代指所有求法的修行者。
  • 色不异空...色即是空:这是佛法中著名的“色空不二”思想。它打破了我们对“有”(色)和“无”(空)的二元对立。“不异”强调其本质无差别。“即是”则更进一步,肯定其根本的同一性。譬如海浪(色)与海水(空),海浪虽有千变万化的形态,但其本质永远是海水。我们不能离开海浪去找海水,也不能离开海水而认为海浪是独立存在的实体。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翻译:舍利弗啊,这一切万法的空性本质,(是)没有生起也没有消亡,没有污垢也没有清净,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的。
重点解析:
  • 诸法空相:描述"空性"本身的特质,超越一切相对概念。
  • 不生不灭...:这是在描述“空性”本身的特质。我们凡夫看到的现象有生灭、垢净、增减,但这些只是缘起的假象。从空性的层面看,这些对立的概念本身也是空的。就像虚空,不会因为云来云去而生灭、垢净、增减。比喻:虚空不会因为云来云去而生灭、垢净、增减

第三部分:在"空"中泯灭一切执着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翻译:所以,在空性之中,没有物质形态的存在,没有感受、思维、意志、意识的存在,没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(这六根),没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(这六尘),没有眼识的界域,乃至没有意识(这六识)的界域。
重点解析:
  • 破除对"十八界"的执着(六根、六尘、六识)
  • "无"不是否定现象存在,而是否定其具有独立、可被执着的自性。在空性的智慧观照下,这些分别概念都失去了其绝对性,从而瓦解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整个框架,让我们从概念的牢笼中解脱。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翻译:没有无明(愚痴),也没有无明的灭尽,乃至没有老死,也没有老死的灭尽。(在空性中)没有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(这四圣谛)。没有能证得的智慧,也没有所获得的果位。
重点解析:
  • 无明...老死:这是十二因缘法,解释生命轮回的链条。从“无明”开始,到“老死”结束。这里说“无”,是破除以实有的心态来修行十二因缘法。
  • 苦集灭道:这是佛教最核心的四圣谛法门。苦是现象,集是原因,灭是目标,道是方法。此处说“无”,是破除以实有的心态来对待佛法本身。所谓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--连佛法本身也不应执着。
  • 无智亦无得:这是最高的境界。如果还执着有一个“智慧”可得,有一个“佛果”可成,那仍然是微细的法执。真正的圆满是“能所双亡”,连“得到解脱”这个概念也放下。

第四部分:依般若而成就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翻译:正是由于这种"无所得"的缘故,菩萨们,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,内心没有任何牵挂与障碍。因为没有牵挂障碍,所以就没有任何恐惧,能够彻底远离一切颠倒错误的幻想,达到最终的涅槃境界。
重点解析:
  • 无所得:修行的关键,本无实在的"我"在"得"实在的"法"
  • 挂碍:内心因执着而产生的束缚
  • 恐怖:源于我执和法执,害怕失去"我"和"我所有的"
  • 颠倒梦想:凡夫将无常认为常,将苦认为乐,将无我认为有我
  • 究竟涅槃:最彻底、最圆满的寂灭状态,一切烦恼永尽

第五部分:三世诸佛的证道之途
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翻译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一切佛陀,都是依靠这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,才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(最高最圆满的觉悟)。
重点解析:
  • 三世诸佛:强调般若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共遵的成佛之道。
  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梵语音译,意为“无上正等正觉”,即佛的觉悟。它是至高无上(阿耨多罗)、正确平等(三藐)、遍知一切(三菩提)的智慧。

第六部分:咒语总结与赞叹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翻译:所以应当知道,般若波罗蜜多,是具有伟大神力的咒语,是能放射伟大光明的咒语,是至高无上的咒语,是无与伦比的咒语,它能消除一切的苦难,这是真实不虚的。
重点解析:
  • :真言、总持,代表其浓缩了无尽的真义与力量。这里将般若法门比喻为最具威力的咒语,强调其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。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翻译:所以现在就说般若波罗蜜多的咒语,这咒语就是:去吧,去吧!到彼岸去吧!大家都到彼岸去吧!愿迅速成就无上菩提!
重点解析:
  • 咒语不翻译,因其含义深广,持诵时重在音声的摄受力与信愿
  • 大意是鼓励、催促修行者:启程、前进、超越、普度众生、速疾成就佛道
  • 是整个《心经》修证精神的浓缩与升华

《心经》核心总结: 以"照见五蕴皆空"为起点,层层破除我们对身心世界、修行法门乃至成佛果位的一切执着,最终归于"无所得"的究竟空性。唯有依此般若智慧,才能心无挂碍,远离恐怖,证得涅槃,成就无上菩提。